之前,水泥、钢铁等传统行业就曾上演过类似的戏码,短暂回升后就陷入了长期性的一蹶不振境地,各中缘由值得我们警醒!事实已经多次证明,拔苗助长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过分盲目只能让我们输的更惨。
当前,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增速减缓,产品出口阻力增大,我国光伏市场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无序竞争等问题日益显现。根据部署,山东省将有序推进光伏电站建设,利用荒山荒地、盐碱地、滩涂等未利用地及采矿废弃地,积极稳妥推进各类光伏电站建设。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2015年之前光伏发电增值税即征即退50%,对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电量免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等针对电量征收的政府性基金以及系统配用容量费和相关服务费用。设立1亿元省级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专项资金,择优对光伏发电项目给予支持。同时,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优先支持在用电价格较高的工商企业、工业园区建设规模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支持在机关、学校、医院、居民社区建筑等推广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据统计,全省有规模以上光伏及相关制造企业80多家,初步形成了包括硅片硅锭制造、电池生产、组件封装、发电应用等环节的光伏产业链条,2013年全省光伏电池片、电池组件产量205万千瓦,产值100多亿元。山东省将大力抑制光伏产能盲目扩张,严控单纯增加扩大产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
实施电价扶持政策,2013年至2015年,纳入国家年度指导规模的分布式发电项目,所发全部电量在国家规定的每度0.42元补贴标准基础上,省级再给予每度0.05元的电价补贴,每度电总补贴达到0.47元。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上获悉,省内新上光伏制造项目要满足多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18%的要求。我国同样也将太阳能光热发电列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光热发电装机要达到100万千瓦,到2020年要突破300万千瓦。
据介绍,此次滨海新区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基地一期将投资35亿元,共有6家企业入住,全部与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战略联盟或合作。官景栋同时透露,由该公司投资建设的位于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50MW熔盐槽式光热发电项目,经过一年时间的紧张施工,目前投资已超过3亿多元,完成了场平和一个20MW光伏电站自备电厂的建设,即将开始光热发电设备的安装。正是因此,产业基地建设的设想一经提出,立即得到滨海新区的积极响应,并专门为此成立配套产业基金,第一期投资40亿元人民币。在北京举办的2014世界光热发电技术大会期间,天津滨海光热发电投资公司董事长官景栋透露,天津滨海高新区投资40亿元人民币成立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基金,将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二代半熔盐技术及光热发电全套产业链技术,打造一个包括集热、换热、储热、发电等全套设备生产在内的光热发电全产业制造基地,并包含一个世界级的研发中心。
作为新能源发电技术中的生力军,光热发电因其电网友好性特征而倍受各方期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产业发展浪潮,包括美国、德国、西班牙、以色列等国家在内的欧美各工业发达国家均在该产业进行了巨大的投入和尝试。目前,距离十二五规划预定的时间不过年余,要完成100万千瓦的规划装机目标时间已相当紧迫。
这无疑是全球光热发电产业中最豪华的阵容,代表着目前已经通过检验的全世界最先进的光热发电技术。官景栋告诉记者,为了引进和验证这些技术,天津滨海光热发电投资公司在三年前就开始对全世界的光热技术展开调研,与全球知名的光热发电公司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并对全世界所有在役运行的光热电站进行了多次的实地考察,深入探讨其运行维护中的相关问题,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但由于产业配套等多方面的原因,近一两年来国内光热发电产业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除个别小型试验性项目外,尚无具有商业示范价值的光热发电站建成。其中,集热技术与意大利国家能源实验室ENEV合作;储热、换热技术与德国林德集团以及瑞士的波拉莫斯公司合作;集热设备与意大利阿基米德公司合作;反射镜与Reflex公司合作;跟踪器与BFR公司合作;太阳盐与智利的SQM公司合作。
在这里,只需要下一份订单,就能建设成一个拥有全球最高技术的完整的光热电站,这在全世界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我们必须去认真思考一下未来更大比例的热能需求该如何用绿色能源替代?这一关键问题,无论是新能源电转热还是新能源直接供热,政策层面应当尽快给出一个支持框架。即可以考虑将风电转为热能来满足寒冷季节的热能需求。因为未来我们发愁的将会是,我们要建立一个大比例绿色能源供应的新世界,我们无法离开的热能由谁来供应?。
热能相较于电能,更易于存储,且存储成本要低廉很多。太阳能和风能将成为未来全球的主导性能源,这一点已得到全球能源行业的广泛认同,但要实现全球的热能和电能需求均由可再生能源大比例供给,面临的障碍还有很多,本文要探讨的其中一个问题是,目前以电力输出为主要形式的太阳能和风能在未来该如何体现其热能供应者的角色?德国智库AgoraEnergiewende发布的《关于德国能源转型的十二个见解》报告提出了一个观点,在德国,大部分的热能需求增长出现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这些月份也正是风力最强也即风电成本最低的时候,这提供了很有利的相关性。
如风电采暖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了试点示范。在全球大多数国家,热能的消耗约是电能消耗量的两倍,这一点是人类的现实需求决定的,本质上是无法改变的,而热能的供应目前仍大比例地依靠燃气或燃煤等传统能源。
但我们的目标是要迈向全新的绿色能源时代,建立一个低碳甚至零碳的新世界,为此我们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即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解决热能和电能的供给问题。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双重模式的热电系统将被采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讨论的是可再生能源的电价问题,而现在,也应是我们开始讨论可再生能源热价问题的时候了,国家能源局一直在研究制订的《可再生能源供热实施方案》将重点落在以太阳能、地热和生物质能为主的供热应用上,但自去年6月份开始传出此消息至今,该方案仍未出台。可再生能源热能市场作为一个相对草根的市场,没有强势的电力央企和实力民企的参与,没有政府、行业以及媒体的重视和呼吁,其发展的脚步显得异常沉重。但从远期来看,将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化为热来满足热能需求应是一大发展趋势。这种系统将电力和热力行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利用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电能来生产热能满足需求。
利用风能和太阳能来生产电能,继而再将这些电能转化为热能来满足我们的需求,通过这种二次能源转换似乎是未来我们逐渐放弃化石能源的曲线救国方案,相较来看,太阳能光热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解决方案,即其可以直接生产热能来满足需求。低温太阳能热水技术已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庭的热水需求,现在,聚光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向更高品位的热能需求领域迈进,但囿于政府长期以来重电轻热的思维模式,可再生热能的应用和市场一直以来在蹒跚前行。
利用风电甚至于光伏发电提供热能供应是一条值得研究的可行之道。我们常常乐于去探讨新能源发电带来的电力系统革命话题,却极易忽视热能在未来能源体系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根本事实。
即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充足时,享受较低的电价,利用电能生产热能,供应或存储热能以备高峰需求,在风力和阳光较弱、电价较高时,则转而使用天然气等来生产热能。但这需要将电能转为热能存储后再释放利用的转换过程,不可避免地将带来一部分的能量损失。
从可再生热能的角度来看,目前得到一定程度利用的是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光热、风电等。生物质能的开发受到地理、环境生态、与造纸等工业争抢原料等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成本下降空间也极为有限,基本不可能得到大规模应用;地热能的利用受到地域条件的极大限制;太阳能光热技术目前则局限于低温的热水供给,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但这需要将电能转为热能存储后再释放利用的转换过程,不可避免地将带来一部分的能量损失。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双重模式的热电系统将被采用。
因为未来我们发愁的将会是,我们要建立一个大比例绿色能源供应的新世界,我们无法离开的热能由谁来供应?。从可再生热能的角度来看,目前得到一定程度利用的是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光热、风电等。
低温太阳能热水技术已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庭的热水需求,现在,聚光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向更高品位的热能需求领域迈进,但囿于政府长期以来重电轻热的思维模式,可再生热能的应用和市场一直以来在蹒跚前行。利用风能和太阳能来生产电能,继而再将这些电能转化为热能来满足我们的需求,通过这种二次能源转换似乎是未来我们逐渐放弃化石能源的曲线救国方案,相较来看,太阳能光热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解决方案,即其可以直接生产热能来满足需求。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讨论的是可再生能源的电价问题,而现在,也应是我们开始讨论可再生能源热价问题的时候了,国家能源局一直在研究制订的《可再生能源供热实施方案》将重点落在以太阳能、地热和生物质能为主的供热应用上,但自去年6月份开始传出此消息至今,该方案仍未出台。我们常常乐于去探讨新能源发电带来的电力系统革命话题,却极易忽视热能在未来能源体系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根本事实。
这种系统将电力和热力行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利用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电能来生产热能满足需求。但现在,我们必须去认真思考一下未来更大比例的热能需求该如何用绿色能源替代?这一关键问题,无论是新能源电转热还是新能源直接供热,政策层面应当尽快给出一个支持框架。即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充足时,享受较低的电价,利用电能生产热能,供应或存储热能以备高峰需求,在风力和阳光较弱、电价较高时,则转而使用天然气等来生产热能。太阳能和风能将成为未来全球的主导性能源,这一点已得到全球能源行业的广泛认同,但要实现全球的热能和电能需求均由可再生能源大比例供给,面临的障碍还有很多,本文要探讨的其中一个问题是,目前以电力输出为主要形式的太阳能和风能在未来该如何体现其热能供应者的角色?德国智库AgoraEnergiewende发布的《关于德国能源转型的十二个见解》报告提出了一个观点,在德国,大部分的热能需求增长出现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这些月份也正是风力最强也即风电成本最低的时候,这提供了很有利的相关性。
如风电采暖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了试点示范。热能相较于电能,更易于存储,且存储成本要低廉很多。
可再生能源热能市场作为一个相对草根的市场,没有强势的电力央企和实力民企的参与,没有政府、行业以及媒体的重视和呼吁,其发展的脚步显得异常沉重。但从远期来看,将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化为热来满足热能需求应是一大发展趋势。
生物质能的开发受到地理、环境生态、与造纸等工业争抢原料等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成本下降空间也极为有限,基本不可能得到大规模应用;地热能的利用受到地域条件的极大限制;太阳能光热技术目前则局限于低温的热水供给,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在全球大多数国家,热能的消耗约是电能消耗量的两倍,这一点是人类的现实需求决定的,本质上是无法改变的,而热能的供应目前仍大比例地依靠燃气或燃煤等传统能源。
发布评论